苏州城市学院体育、数学教工党支部 周亦瑾
2014年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,体育产业首次被定位于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“特殊”产业,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。2016年《体育产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提出,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、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%等目标,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。2019年国务院出台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完善产业政策、优化产业布局等10方面举措,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。
一、体育产业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
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,我国体育产业显示出巨大市场潜力和强劲发展动力。
十八大以来,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,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,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,占GDP比重超过1%,健身休闲、竞赛表演、体育培训、体育用品等发展态势喜人,体育与文旅、健康、养老、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。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之后,民众对自身健康迫切关注,参加体育锻炼、强身健体的愿望更加强烈,体育的新业态、新模式不断涌现,体育产业发展在推动体育改革、引导健康生活、扩大内需、拉动消费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推动了冰雪经济、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,我国提前实现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目标,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。“十四五”规划对体育事业、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,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当前,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不平衡、不充分,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,老百姓体育消费需求还有待激发,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发挥,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与落地难并存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这也充分说明,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,未来完全有条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。
二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,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
在我国,体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,又是民生产业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,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、服务化方向发展;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;有利于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增长、拉动就业,增强全民身体素质。
1.加快发展体育基础设施
加大对全民健身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,特别是加强对落后地区、农村地区、学校和居民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;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设施结构布局,平衡大型体育场馆和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比例;加快对设施老旧、条件较差的体育场地的改造升级;增加现有体育公共设施面向公众开放时间,提高学校、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利用率。
2.优化发展体育用品业
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,提高品牌竞争力,已经成为当下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。积极转变体育用品业经营方式,推动集约化经营,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集群。
3.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
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,大力培育健身休闲、竞赛表演、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。通过引入外部资本,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业经营企业的竞争力,促进经营方式向集团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。根据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,全方位开发体育健身娱乐项目,形成具有不同消费层次、不同民族特色、不同体验方式的体育服务业发展格局。
4.联动发展相关产业
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协调,加快实现“体育搭台、经济唱戏”。从纵向上,促进体育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动,促进体育产业与会展业、旅游业、物流业等产业的融合,打造体育文化创意、体育金融、体育传媒等新兴业态。
5.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
政府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经济、法律和行政手段,促进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与协调,加快出台产业配套政策,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。加大体育产业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,制定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规则,把体育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,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